[脫貧故事]貴州“90后”大學生溶洞里種食用菌 帶富鄉親
[解說]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鼎新鄉“90后”小伙楊臣,2015年從武漢生物工程學院畢業后,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開始創業。5年時間,從一人創業種植食用菌到如今吸納當地62戶村民入股,年帶動600余人次務工,楊臣靠著在大山溶洞里種植食用菌,帶領當地村民脫貧致富。
[解說]在楊臣的記憶中,鼎新鄉條件落后,產業匱乏,為了維持生計,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。為了改變家鄉窮苦的環境,進入大學后,楊臣便下定決心大學畢業后回鄉創業,結合專業知識與家鄉的自然條件,他開始尋找相關可發展的產業。
[同期]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鼎新鄉生物科技基地負責人 楊臣
就大二的時候就開始對食用菌這一塊開始做這個準備。原因就是咱們這個食用菌就比較利于推廣,因為我們農村這一塊,就是這個農作物的下腳料就比較多,那么就很適宜農民的栽培。同時在做這一份準備之前,我們學校有這方面的食用菌栽培學。同時有這樣一棟樓作為科研的基地,同時有專業的教授來進行指導。
[解說]多年的充足準備讓楊臣的食用菌種植很快發展起來,不少村民也參與到了產業發展中,楊臣開始著手擴大產業。產業的擴大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,且食用菌種植對溫度有很高的要求。找一個更大的場地,投資資金較少、環境更適宜的新地方,楊臣將目光投向了當地的天然溶洞。
[同期]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鼎新鄉生物科技基地負責人 楊臣
洞里面雖然說大部分達到(種植)要求,但是它的光線不滿足,因為洞里面比較黑暗,同時這個氧氣我擔心當時就是氧氣不充足,滿足不了我們的生產需求,所以對洞口、洞中還有洞內部做了一個出菇實驗。
[解說]經過前期實驗成功后,楊臣和當地的村民很快將通往溶洞的道路打通,并對洞內進行了簡單的基礎改造,在溶洞內加裝照明、通風裝置滿足食用菌的生長需求,楊臣也根據食用菌的生長習性進行了不同種類的種植。
[同期]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鼎新鄉生物科技基地負責人 楊臣
我們就針對于洞內洞外洞中它的二氧化碳與氧氣的之間的含量,我們針對于每個品種,它對于氧氣還有二氧化碳這個需求的不同,我們來安排不同的品種來進行栽培。
[解說]食用菌在種植中產生大量對環境造成影響的菌棒。如何做好菌棒的后期處理工作?楊臣將新的產業融入了進來,形成了循環利用種植。
[同期]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鼎新鄉生物科技基地負責人 楊臣
?。◤U棄菌棒)很污染我們的環境,同時這個(廢)料里面含有很多的蛋白質,所以我們就開發了另外一個品種,就是一個中藥材叫做巖黃連,我們就通過把食用菌的廢舊菌料作為巖黃連的肥料進行栽培。
[解說]通過五年發展,楊臣吸納了62戶村民入股,帶動了近134人增收,結合流轉土地分紅、就近務工等形式,不少村民在家門口就有了收入。
[同期]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鼎新鄉村民 彭麗
我的工資老板一天給我開120塊錢,所以算下來如果我滿勤的話一個月可能有4000多塊左右。工作還是比較滿意的,然后這個產業在我們當地相對來說已經相當大了,而且已經照顧到周邊的一些老百姓。
王曦 貴州畢節報道
